对于旅游的统计口径,普通老百姓或大众旅游者不清楚是正常的,但如旅游专业工作者也感到陌生,觉得像是新创见、新定义,恐怕就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游方朔 来源: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几周前,我莫名其妙地遭受了嘲弄与围攻,起因是关于旅游定义。我说专业上的旅游统计与大众意识的旅游不同,它是指离开惯常居住地、不以谋生为目的,出行6小时、10公里以上的活动。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29.57亿人次,就是按照这一口径抽样调查统计的。未曾想,有心人将我话语的一部分发到微博上,顿时引起一群人的关注和质疑,让我冥冥之中遭遇了类似UFO的侵袭!
我没有微博,对此一直蒙在鼓里。事后别人相告,找来一看,才感到问题挺“严重”。梳理一下,主要有三:一是有人不赞同这个定义,说没有看到“游”、只突出“旅”了;有人表示,不要人为缩小或夸大旅游范围,为什么非要用距离和时间来定义旅游呢;有人坚持,提供食住行游购娱服务的就是旅游。二是有人很愤懑,觉得“被”旅游、“被”幸福了,如此这般岂不是天天都在旅游?三是有人谩骂了,如“真XXX能扯淡”,甚至追问起我工作的单位和岗位了。
我即刻反思,三省吾身。忆起最近确曾两次谈到旅游口径:一是5月底在“京交会”首届中国国际医疗旅游服务高层论坛上,考虑到嘉宾和听众大多来自医疗卫生领域,而非旅游专业圈,为便于理解所引用的数据,就预先对专业与非专业的旅游口径作了说明。对此,在网上可查阅“百度快照”的现场文字直播。当时,来自央视的主持人王小骞以自己上下班的路程和耗时为例开了个玩笑,我瞬即告之忽视了“不以谋生为目的”的大前提,上下班耗时、费路再多也不能算作旅游。一是6月初,在中国旅游报社举办的“高端对话”访谈现场,我在说明特种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区别时,再次提到了旅游的这个口径,也未曾漏下离开惯常居住地和不以谋生为目的的大前提。
上述旅游口径、定义或概念,是我的最新研究成果吗?是我的发明专利吗?如果这样认为,就实在是太抬举我了,我哪敢领受这份荣誉?即使我不自量力,默不作声地让人误以为是我的杜撰,恐怕专门从事旅游调查统计的专业工作者也不答应。20年前,我国采纳了经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由世界旅游组织推荐、在全球范围被广泛采用的旅游统计建议,并结合中国旅游业的实际,形成了至今沿用的旅游统计口径。以此口径统计的中国旅游数字,每年由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统一对外公布,统计成果收录于每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现在一句话,就把这样的功勋扣到我头上,人家正儿八经的旅游统计工作者能咽得下这口气?倘若稍有些血性和义愤,保不齐会找你算账?因此,我万万不能默认这样的张冠李戴,否则就有掠人之美的缺失,显得太不局气;再者,旅游口径事不小,如不能大致厘清,就免不了鸡鸭对话,永远说不到一块儿,故而郑重声明一下,申辩一把。
对于旅游的统计口径,普通老百姓或大众旅游者不清楚是正常的,这也是我在一些场合要做些说明的原因;但如旅游专业工作者也感到陌生,觉得像是新创见、新定义,恐怕就该好好思考一下了。因为这个定义不是哪一家、哪个流派的,而是官方旅游统计使用的;这个定义不是新近公布的,而是用了20年的;旅游专业研究是离不开统计数据的,请问您的这种新鲜感是来自从不引用数据,还是你自有一套统计数据?当然,作为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研究者,对官方统计口径嗤之以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充分理由予以斧正,但对它一无所知、觉得像是新创见,那就不单是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了,似乎也得忍受别人的一句挖苦,你到底是干吗吃的?一定不是专业旅游研究者吧?
我问了所认识的一些旅游人,如旅游局一般科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报社的实习记者等,没有一个不知道这一旅游口径的。我很好奇,他们怎么知道的呢?得到的回答是,这是旅游业的基本常识,学过旅游专业的“地球人都知道”。于是乎,我释然了。“扯淡”和“起哄”可以不负责任,想说啥就说啥,但如要达到一定水准,恐怕也得上台面、有对手,窃窃私语、群体发愤,只能是恣意发泄,整出点儿理性和见解就难了。
事到如今,真相似乎大白。我在微博局域以外领受的无情挞伐,或许是由于现场听众未听清或未听全我的全部话语,就被“10公里、6小时”给刺激了,一下子点燃了所谓“旅游新概念”的外向性导火索,将我推到了舆论的被告席上。我现在要进行自我辩护,不甘作沉默的羔羊,不是出于睚眦必报、以牙还牙,而是觉得运用微博对一个没有微博的人进行指点,就像是武装到牙齿的人对手无寸铁的人进行荼毒,似乎有些不大“人道”,何况所发难的事儿远不是那么回事儿。
当然,这也牵扯出一个不太好的副产品。那就是我的这番发声,似乎让有些人漏了怯、现了眼。在此郑重声明,诚非本愿,实不得已也。投鼠应忌器,但一时性起,也顾不得什么珍玩了。听说网友、博主中不乏刨根问底者,专业术语叫“人肉搜索”,比掘地三尺、上查八代还要厉害。在此,恳请诸位网友网开一面、手下留情,切勿对向我发起责难的“首义者”施行此项法术。同时,建议在微博上讨论此事的旅游专业工作者,赶紧把发表的“非专业性”言论删除掉,不要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以免招致被“人肉”后的难以预料之灾难。仅此劝诫,请君斟酌! |